在草創時遇到的那些事 Our Story
◆緣起
「在都市中找回幸福的溫度:從菜園到餐桌的綠色療癒之旅」創辦人Doris家中本是農牧相關行業,所以對農業這塊已有瞭解,園藝是自身興趣,後來赴美念了商學院之後自然對於「傳統農業創新」這塊有了一些想法,同時受到加州有機健康飲食的風潮與Urban Farming的影響,開始嘗試各式各樣的方式在都市種菜。近年台灣食安風暴,很多人都想追朔自己的食物來源,不斷想知道自己菜是哪裡來的,誰是自己的農夫?於是開始思考,既然不管是誰種的都難以100%安心,那自己可不可以當自己的農夫,為自己的食安把關?於是開始開發在都市簡易種菜的方法,希望能「宅配一座田」給大家!大部份的菜都只要30-40天就可以收成,目前還有推出能夠在室內種植、一週收成的芽菜栽培罐、桌上小農田與孵豆盒,想告訴大家種菜其實並不像大家所想的,很難、很辛苦、一定要下鄉等等!只要一個小木箱,就能在都市感受這方寸間的四季。
開始種菜並與親近的人一起分享、烹飪成果之後,我體驗到了前所未有快樂,原來看著生命成長、雙手接觸土壤、與愛的人一起分享、採收成果、再製作成一道道佳餚是如此讓人喜悅如此有成就感,也於無形中在都市裡人與人疏離的關係間搭起了一座橋梁,連結了彼此的情感,這才知道一部部的書與電影中總是在教人最終要回歸自然是什麼意思,希望城市小農能讓每個人找回在都市中心裡失去的那個部分,除了帶給大家健康食安之外,還有幸福快樂。
◆初次嘗試與失敗
雖然有農業方面的背景資源,但都市種菜這一塊卻是從零開始。除了親自種菜、研究各地的資料與訪問農夫,從栽培箱的打造、設計與各種蔬菜的試種,土與肥料的試驗都是我們從零開始成果。因植物根部會吸收容器物質,所以我們以天然無漆木箱代替傳統塑膠保利龍箱 (曬太陽高溫易有塑化劑溶出等問題) 讓大家不用擔心殘留。我們將所有找來的木材都送檢驗,並將各種不同的土搭配不同肥料和不同的栽培箱做出一個個實驗對照組,開發讓大家在都市能夠簡易上手的組合,並且將品質不好的產品不惜成本全數換掉。市面上的種子我們也都一個個去試種、檢驗、比較,一開始不斷的失敗,直到最後驚喜的發現某些蔬菜較能適合都市的生長環境。我們就在不斷尋覓試驗與失敗、和丟棄之間,找尋到最好的Combo,這些繁複辛苦的前置作業終於催生了城市小農第一代木箱蔬菜栽培組。
◆產品誕生後無數的挑戰與困境
但更困難的還在後頭,因為要都市人去接受這樣的一個創新思維並不容易,大家總是覺得麻煩或害怕失敗等而放棄嘗試,因此產品問市後我們反而花了更長一段時間去跟客戶溝通這個新概念, 剛開始市場還不能接受時我們經歷了許多挫折與沮喪,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用各種管道教育大家自己植栽的好處與樂趣,並排除他們認為種菜很困難的心理障礙,與幫每位消費者解答各種疑難雜症,中途也一度有放棄的念頭,但透過耐心與堅持,除了用網路和社群平台外,我們也四處去上課解說,親力親為在全台跑活動課程,各地舉辦種菜體驗活動,讓消費者能親自體驗到這個美好的Lifestyle,我們慢慢地普及這個概念,讓愈來愈多人愛上我們的產品,目前也依顧客喜愛快速、簡易的需求,發展了更多商品,如一週收成的芽菜栽培罐、桌上小農田、孵豆盒等。
城市小農將田園搬到都市,透過設計把種菜這件事變得簡單有趣又美觀。
我們的所有產品都圍繞天然有機的概念,每樣內容物都經過長時間研究測試,確保優良品質。我們也前往教導身心障礙學童種菜,在義大小學指導小朋友從小培養食農教育的概念,販售弱勢團體所製造的蚓糞以及回捐盈餘,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等,也提倡友善環境。
◆同業質疑
講到設計美感這一點讓我們矛盾了很久,很多同業勸我用塑膠箱,然後也不用印LOGO、便宜賣就好,這樣市場會更大、讓那些想「純生產」的人也可以買。但我覺得一件事情失去了品牌和美感的時候,同時也會失去帶給人們快樂幸福的價值,台灣的產業常常在幫別人做代工,許多產品也為求銷路好而只重視「功能性」與「降低成本」這兩件事情,導致顧客對於產品毫無忠誠度,進而淪入與其他商品的惡性價格戰,最後造成所謂的「黑心商品」。有時候想到覺得有點喪氣,不過相信在文創和健康意識漸漸起來的環境可以慢慢地提倡品牌這個部分,讓消費者能夠從購買的商品中獲得更多價值!